【一個在地的外部觀點】
高雄大邦鼻的鄉親又再次「赴京陳抗」關於小港區的南星二期環評範疇界定會,小編也受邀共同參與😳
小編真心認為,環保署應在污染佔台大多數的南部設立辦公室或乾脆整組南遷。政經資源長期堆積北部造成的發展落差,某種程度上也是源自於高雄在台灣戰後的市政發展處處受限於「中央計畫地方」的集中發展邏輯,地方政府又怎能提出良善完整的市政發展規劃?而近日引起熱議的旗山大溝頂議題,其實也是相同原因招致之後果。
時間回到日治時期,高雄原先是規劃為 40 萬人口規模的都市,在戰後 1960-70 年代,國民黨政府利用日治時期因戰爭需求所打下的重工基礎(石化、鋁業、台肥、台鹼等),將高雄一舉定調為重工業都市。彼時,恰巧碰上 1973 年石油危機、以及美日兩國內反石化聲浪高漲,國內急需石化原料,於是乎,國民黨就搭上此一浪潮,利用威權獨占、黨庫國庫爽爽分不清的優勢,大量投資石化業發展。1993 年有學者許甘霖就明白寫出當時台灣石化業的資本結構就是「上游為國家資本、中游為黨資本共生體、下游為私人資本」。
同時期間,台灣的經濟策略由農轉工,大量人口移居高雄,而欠缺長遠的國土發展計畫加上受中央宰制的地方政府,其後果就是導致住宅區、工業區混合共生,原本頂上無人的工業管線就逐漸住滿了人。待到 2014 年一夕間炸醒高雄人的悲劇可見一斑。
石化業與中國國民黨的利益共棲關係,在未來處理轉型正義及不當黨產處理條例時必定會碰撞。然而,錯綜複雜的投資、轉投資、交叉持股等黨國資本轉為私人資本之錯綜複雜的龐大利益體系,短期內必然難尋石化業的出路,那麼,高雄市府就應將居民的生命財產、健康、列為當務之急,採取安全及環保並重的政策。
小編認為,市府有責任也有必要統合在地居民,向中央爭取經費並籌組遷村委員會、提出明確的遷村時程表,並針對新建戶及新遷戶提出相關約束措施,而在明確結果出來以前,所有開發案應立即停止。
#大邦鼻 #南星
---
對了,圖中發言人邱團長手中所拿的牌子,就是《高雄好過日》團隊製作的唷😳